扫码关注

中国阳光能源网

您的位置:中国阳光能源网地热能正文

地热铸盾!筑牢国家能源安全新长城

2025-07-15 09:40:44来源: 东方网 点击:5587 次

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与复兴根基。储量丰富的地热能以其零碳经济与稳定供给特性,正成为筑牢能源安全新长城的战略基石。以核心技术突破为刃,政策赋能为盾,我们率先蹚出一条地热替代天然气的路径,为端稳能源饭碗书写生动注脚。

本土资源禀赋:端稳能源饭碗的战略依托

我国坐拥全球瞩目的地热资源储备,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据悉,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所拥有的浅层地热能资源,每年可开采量相当于7亿吨标准煤;中深层地热资源主要聚集在华北平原、河淮平原、苏北平原、松辽盆地、下辽河平原以及汾渭盆地等大中型沉积盆地上,折合标准煤可达12500亿吨,每年可采量更是高达18.65亿吨。这一深埋国土之下的本土化清洁能源,不受国际地缘政治波动影响,无需依赖跨境运输通道,是真正可自主掌控“本土粮仓”。相较于进口天然气面临的价格风险与供应不确定性,地热能以其稳定、连续、不受气候制约的固有特性,在保障基础热力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河南省新乡市中原农谷清洁能源集中供暖项目,通过地热能规模化应用,以年替代926万立方米天然气、节省约五分之四运营费用的实践成效,为资源开发提供实证样本,也生动诠释了立足本土资源端稳能源饭碗的现实路径——当更多城市像新乡一样深挖脚下热土潜能,国家能源安全基盘将愈发坚实。

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主替代的关键支撑

地热替代天然气的战略转型,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中科院汪集旸院士团队与万江新能技术团队联合攻关,研发出了岩土储能循环利用系统、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系统等创新技术,实现从设计规划到

建设施工,从设备选型到运营维护的全国产化应用,把能源安全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同时地热能应用还可以实现与城市既有供热管网实现绿色热源无缝接入。更值得关注的是,地热创新技术不仅在北京大兴新机场高速服务区等项目中成功验证,而且在河南省新乡中原农谷地热供暖项目、辽宁省沈阳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全国供暖制冷设施的新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技术方案。实践证明:只有掌握替代能源的核心技术命脉,才能真正将本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保障能源安全的硬实力。

国家战略引领:构建安全体系的制度保障

国家层面对地热替代天然气的战略部署日益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确立“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动“稳妥实施可再生能源有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地方实践响应顶层设计,北京市严格规定新建项目“新能源供热装机占比不低于60%”,山东省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浅层地热能”,山西省明令禁止新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中原农谷项目正是政策落地的具体实践,通过84万平方米地热能清洁供暖实现天然气替代,既验证了《能源法》对地热开发的指导意义,也体现了发改委有序替代政策的实施成效。

筑牢安全新长城:自主替代的战略前景

地热替代天然气,非一城一地之策,实为国家能源安全之本。中原农谷项目的实践价值代表着通过自主技术开发本土资源,完全可规模化实现天然气供暖的安全替代。随着岩土储能循环利用系统、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系统等核心技术在全国供暖场景中加速应用,替代模式将释放巨大潜能。当地热井在广袤大地上矗立运行,以自主技术为砖石、本土资源为基座的国家能源安全新长城将巍然成型。这既是落实“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必由之路,更是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能源安全基石的世纪工程。大地之热,正在点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希望。

阅读下一篇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1. 华电集团449MWp异质结组件招标
  2. 山东青岛:力争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新...
  3. 拉美光伏与储能展览会 SNEC PV & E...
  4. RE+ MEXICO 2026墨西哥太阳能与储能...
  5. 浙江诸暨:六类情形不宜建设分布式光伏!
  6. 中来联合新南威尔士大学全新力证!超低复合...
  7. 地热铸盾!筑牢国家能源安全新长城
  8. 黔北水电厂全力以赴做好汛期安全和生产
  9. 中国自研大功率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
  10. 内蒙古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