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新疆可可托海的伊雷木湖上,一座深藏地下136米的"能源心脏"正悄然苏醒。按下电梯按钮,136秒后便从明媚地表抵达地下厂房——这是如今海子口水电站的通勤日常。而在半个世纪前,这里的建设者们在零下51.5℃的"西北寒极"中,用钢钎与风钻凿出一条通往地心的能源之路。
隐秘的工程:
凿山二十年的水电奇迹
1958年的可可托海,还是地图上未标注的保密区域。为给“两弹一星”研制提供稀有金属矿产的电力保障,国家下达死命令:“大坝可炸,电站必保”。于是,数千名建设者背着行囊走进这片荒原,用双手在花岗岩山体中“掏”出一座水电站。
“赳赳雄师出塞关,英豪目下无艰难”——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生宗家源写下这句诗时,妻子刚怀有身孕。他没想到,等他从现场设计归来,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在“大会战”最激烈的时候,数千名建设者挤在干打垒房里,冬季吃着冻得硬邦邦的包包菜,却用钢钎凿出了两千余米长的引水洞,用竖井法挖空了整座山体。
从“寒极”到“暖光”:
一座电站的使命传承
1967年,当第一台机组发出的电流点亮矿区灯光时,这座地下电站成了名副其实的“北疆明珠”。它不仅支撑起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的开采,更将电力输送到可可托海的千家万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极端低温下创造着奇迹。
“我们从两头对接引水洞,最后合龙时误差不到5厘米!”——电站退休工人如是说。正是这样的精度,让水电站至今仍保持着行业标杆地位。半个多世纪来,它见证了可可托海从保密矿区到“国家工业遗产”的蜕变,也见证了三代可可托海人的坚守。
结语:地心深处的精神坐标
如今的海子口水电站,既是能源基地,也是承载着“两弹一星”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伊雷木湖的水波依旧滋养着这片土地,地下136米的灯光始终明亮——它照亮的不仅是北疆的夜晚,更是一代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之路。
如果你来到可可托海,不妨走进这座地下电站,感受从钢钎凿石到智能发电的时代跨越,聆听那些藏在地心深处的热血故事。